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44篇
  免费   838篇
  国内免费   72篇
财政金融   206篇
工业经济   171篇
计划管理   886篇
经济学   1404篇
综合类   716篇
运输经济   61篇
旅游经济   90篇
贸易经济   464篇
农业经济   5410篇
经济概况   846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213篇
  2022年   243篇
  2021年   264篇
  2020年   479篇
  2019年   298篇
  2018年   323篇
  2017年   440篇
  2016年   423篇
  2015年   350篇
  2014年   613篇
  2013年   576篇
  2012年   683篇
  2011年   804篇
  2010年   721篇
  2009年   601篇
  2008年   493篇
  2007年   568篇
  2006年   559篇
  2005年   418篇
  2004年   345篇
  2003年   256篇
  2002年   170篇
  2001年   122篇
  2000年   88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51.
We use interview survey data collected randomly from 2677 farm households in nine provinces of China to understand the role of demographic, economic, land, and village characteristics on agricultural land transfer-in by farmers. Results show that variables such as borrowing from informal sources, household labour availability, percentage of total income from agricultural sources, and the household with village cadre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s on land transfer-in. Low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low transportation network availability in a county reduces land transfer-in. We also find that two variables (land holding and land idling) should be entered into the model nonparametrically. Land holding and land idling have U- and L-shaped impacts on land transfer-in, respectively. Land transfer-in has endowment equilibrium and provides Chinese households more opportunities to earn agricultural income, thereby reducing rural poverty.  相似文献   
52.
[目的]分析中国海外耕地投资的区位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促进我国海外耕地投资的合理布局,提高农业投资效率。[方法]以2000—2016年中国137宗海外耕地投资项目及其所涉及的35个东道国作为研究样本,运用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分别以耕地投资面积和耕地投资项目数量作因变量,研究其与各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并用对应分析法进一步探究各东道国的相对优势。[结果](1)我国海外耕地投资区域集中在东南亚且由周边国家向外扩展,被投资耕地用途多样,投资规模自2004年开始急剧上升,近年来呈下降趋势。(2)我国海外耕地投资以效率寻求型和市场寻求型为主,倾向于资源丰富、与我国距离较近、制度相似、经济关系良好但发展水平不高的国家。(3)根据各地区的比较优势,亚洲国家适合效率寻求型和市场寻求型的企业投资,欧洲和美洲国家适合资源寻求型和战略资产寻求型的企业投资,非洲国家适合资源寻求型、效率寻求型和市场寻求型的企业投资。[结论]中国农业企业应结合企业投资目标和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合理选择投资区位,适时转变投资策略与模式,积极防范海外耕地投资过程中的自然风险、政治环境风险和道德风险等,以提高投资效果。  相似文献   
53.
中国耕地资源利用的碳排放时空特征及脱钩效应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目的:揭示中国耕地资源利用的碳排放时空分异规律及其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关系,以期为中国耕地资源低碳化利用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提供参考。研究方法:IPCC碳排系数法,TAPIO脱钩分析法。研究结果:(1)中国耕地资源利用的碳排放整体上呈现增长趋势,但2010年后增速趋于下降并于2016年开始转入负增长,省际差异不断扩大的同时区域间差异趋于缩小;(2)中国耕地资源利用的碳排放强度总体上处于下降态势,省际和区域间碳排放强度的差异总体上趋于缩小;(3)中国耕地资源利用的不同碳排放源的碳排放量及增速呈现不同的时序波动特征,同时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其中,化肥是最主要碳排放源;(4)中国2000—2012年耕地资源利用的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呈现以"弱脱钩"为主,但2013—2017年不同省域的脱钩类型及脱钩程度趋于差异化。研究结论:中国耕地资源利用碳排放的时空分异性显著,且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不同阶段和不同省域呈现不同脱钩类型,需突出减排重点、实施差异化策略及注重绿色发展等多途径推进耕地资源低碳化利用,提高政策的精准性。  相似文献   
54.
This research analyses the impact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o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in the agriculture sector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Panel data from 63 developing countries for the period 2005 to 2014 was used to estimate a dynamic econometric model by applying a system‐generalised method of moments. The empirical results indicate a positive impact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agriculture on the carbon dioxide equivalent emission intens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results provide weak support for the pollution havens hypothesis and imply the importance of coordination betwee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environmental policies.  相似文献   
55.
研究目的:基于对国内外大量研究成果的梳理,对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相互作用(LUTI)的复杂机理展开系统回顾与述评,并尝试提出未来亟需重点关注的研究领域与方向。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国内外实证研究领域及空间尺度表现出明显分异,部分研究结果亦呈现出差异化特征;国外热衷于引入多学科理论与方法构建LUTI一体化模型,而国内所引入的数学规划模型多停滞在理论分析与模拟层面,应用性相对有限,但近年来国内学者逐渐加强LUTI协调性评价,研究领域呈现出新特征。研究结论:全球可持续发展背景下,LUTI研究为实现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的协调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未来应加强对LUTI模型方法与互馈机理的研究,并深入探讨现代交通发展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机制,环境、社会因素亦应引起重视,国内学界则应注重本土性与应用性研究。  相似文献   
56.
[目的]以高分1号(GF-1)融合2m卫星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结合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高分多源遥感影像和地面样方等数据,对冬小麦分类提取中存在的面积误差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文章以河南省永城市为研究区,在冬小麦提取结果聚类处理基础上,基于线性地物缓冲区数据,采用GIS空间运算实现线性地物面积扣除,接着分析了样方数据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再扣除零星地物面积比例上的差异,并采用样方零星地物平均扣除系数对全市各乡镇耕地与非耕地中冬小麦提取面积进行了相关统计和误差分析。[结果]永城市冬小麦最终解译面积11. 29万hm~2,其中线性地物和零星地物扣除面积分别为6 613. 08hm~2和3 875. 22hm~2,占研究区冬小麦解译面积的5. 86%和3. 32%,与统计上报数据相比,其处理前后误差由14. 12%降低至4. 41%,有效地提高冬小麦提取面积精度。[结论]误差来源分析与修正对冬小麦解译面积核算精度具有重要影响,该研究为县级区域尺度下冬小麦面积提取核算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57.
通过统计分析得出影响建筑业碳排放强度的13个影响因素,基于收集的京津冀相关数据,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找出其中6个关键因素.借鉴五折交叉验证解决数据稀缺问题,采用神经网络对京津冀建筑业碳排放强度进行预测.利用敏感性分析简化模型,筛选出4个核心因素.结果表明,此模型预测精度高达99%,同时根据挖掘出的核心因素和关键因素,提出建筑业节能减排的建议.  相似文献   
58.
城市近郊区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城市近郊区土地不仅关系到城市建设,也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郊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进行评价,从而确定土地利用目前的状态以及存在的问题,为今后完善土地利用规划,最终实现土地的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从经济可行性、社会可接受性和资源环境协调性3个方面构建济南城郊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和加权法计算综合评价分值,并利用障碍因素分析法对2009—2017年该地区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状态和主要限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1)济南市城郊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综合评分呈上升趋势,分值由2009年的0. 199提高到2017年的0. 827,可持续性程度明显提高,由不可持续过渡到了可持续程度很高,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社会接受性与经济可行性和资源环境协调性并不平衡。(2)对济南城郊土地可持续性利用的障碍因素进行诊断,确定出主要障碍因子依次为人均耕地面积、地均固定资产、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污水处理率。[结论]济南城郊土地可持续利用程度虽然呈现上升趋势,但提升空间还很大,针对限制土地资源利用的障碍因素,今后应从增加资本和科技投入,提高垃圾的处理率和切实保护耕地入手,从而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59.
[目的]开展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是科学编制国土空间发展战略的基础。通过构建包含水土资源承载力、经济承载力和生态承载力3个维度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定量刻画郑州市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特征与轨迹。[方法]运用均方差法,选取2010—2016年郑州市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分析其土地综合承载力特征。[结果](1)总体上,郑州市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不断增强,水土资源承载力呈现先升—降—升的动态演变特征; 经济承载力持续增长,这源于郑州市土地经济效益的大幅提升; 生态承载力呈现波动性增强的演变特征。(2)郑州市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经历了较低—中等—较高发展历程,但土地综合承载力处于低层次的较高阶段,仍有较大提升空间。(3)为提高郑州市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应加快“多规合一”规划的编制,科学划定城市增长边界和“三生”空间,转变城市发展理念,优化发展发展路径,提升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水平。[结论]郑州市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应加快建立土地综合承载力扩容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60.
[目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的用地地块,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都会不同程度与规划用途产生差异,如何把握规划的实施程度是土地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方法]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通过对网络大数据可以真实地反映城市地块的真实使用状况。研究采用OSM(Open Street Map),对研究区进行城市地块的划分,形成街区尺度的城市地块。采用POI(Point of Interest)数据,建立了POI分类与城市用地分类的映射关系,计算了不同类型的POI数据的频数密度和类型比例,形成基于POI的城市地块用地类型识别方法,对研究区的城市地块进行土地利用现状识别。识别结果与第二次土地调查分类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方法的可行性。[结果]从泸州市的实证结果看,基于POI数据的城市地块识别结果与基于地籍数据的城市地块识别结果存在很大的差别。地籍数据主要是表针城市地块中不同实体的土地利用状况,两种数据采集的标准和表达的意义都不同,因此造成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结论]研究认为,POI点有准确的空间位置信息和丰富的属性信息,主要是表征城市地块中不同实体的真实使用状况,可以较准确地判定快速发展的城市进程中的城市用地类型,能较为真实反映城市地块的现实使用状况,但也要注意POI数据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